鄭州建筑工程企業長期缺乏成本費用 這三種方式可以考慮
李兵老師 156 1776 0660 企業的稅負重,在會計核算上表現為“兩缺”:一缺成本費用,二缺進項抵扣。銷售收入已知,缺成本費用意味著利潤高,要交的企業所得稅多。銷項稅額已知,缺進項抵扣,意味著要交的增值稅多。如果“兩缺”是因為產品的銷售毛利率高造成的,這是公司之幸,多交稅是應該的。如果“兩缺”是因為憑票報銷意識淡薄,成本費用入賬不合規造成的,公司應規范賬務管理。 而據小編了解到的大部分企業都存在缺乏成本費用這種情況,通常他們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都比較高,這種情況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1)考慮重新選擇或者跟供應商協商
對于小規模納稅人來說,供應商的選擇范圍可能比較有限,因此更多地需要考慮與供應商進行協商。考慮在企業的稅收成本與供應商的價格之間進行一個權衡。同時在供應商篩選的時候,需要特別關注那些能夠享受到稅收優惠的供應商,因為這類供應商本身的稅收成本就比較低,可能能夠獲得更優惠的價格。
(2)考慮自身的改變
由于小規模納稅人財力物力有限,也不太可能去進行上下游企業的并購,但我們可以進行自身管理上的改進,從而獲取更多的成本發票。比如,與個人做的業務盡量讓個人提供發票,讓這部分支出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3)從稅收的政策上多加考慮
對于自身核算不健全的小規模納稅人來說,可以考慮是否能夠申請到核定征收。同時也可以考慮自身是否屬于小微企業,可以享受到較低的稅率優惠。此外,還要關注一些財稅相關的政策,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需要發票才能夠進行扣除。比如,支付個人的零星支出,可以注明收款單位名稱、個人姓名及身份證號、支出項目、收款金額等相關信息,進行扣除。那么公司可以給員工印制一些小卡片,方便填寫相關信息。此外,還需要注意企業是否能夠享受到加計扣除的優惠,比如,安置殘疾人支付的工資100%加計扣除。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這些優惠政策,來降低企業的綜合稅負。
總的來說,小規模納稅人缺少成本票,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是否會對企業的稅負產生影響,并且要找到影響發票的具體原因,從供應商、企業自身和稅收政策等幾個角度來考慮是否能夠進行改善,從而降低企業的綜合稅負。
如果企業長期無法取得成本票,可以考慮多成立一家或多家個人獨資企業,將部分無法取得成本票的業務外包給個人獨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再申請核定征收,核定征收不需要看企業的成本費用是多少,直接根據收入納稅,比如一家咨詢服務類的企業,核定就是核定的10%應稅所得率,在計算他的所得稅時,就直接用收入*10%當作他的利潤,然后再在這基礎上套用五級累進制計算,計算出來一家小規模納稅人的個人獨資企業個人所得稅大概在0.5%-2.19%(開票額30萬-500萬)。
加上增值稅1%、附加稅0.06%,綜合稅率大概在3%左右,稅率是很低的,像你如果一年有400萬的無票支出,不外包,在主體公司上稅的話,那就需要繳納400*25%=100萬,然后股東提取利潤還需要繳納20%個稅(股息、紅利)。
但如果這些無票支出是在個人獨資企業上納稅,他需要繳納的稅金為:
增值稅:400/1.01*1%=3.96(萬元)
個人經營所得稅:400/1.01*10%*30%-4.05=7.83(萬元)
附加稅:3.96*6%=0.24(萬元)
稅金合計:3.96+7.83+0.24=12.03(萬元)
可以看出個人獨資企業核定征收后稅金是很低的,如果在主體公司上稅,稅金整整多了差不多10倍左右,這也是為什么個人獨資企業核定征收會如此火熱的原因了。但是現在核定征收政策正在收緊,很多地區都已經取消了核定征收,還能核定征收的地區在一些經濟開發區內,這些經濟開發區之所以會有這些稅收優惠政策,是因為當地的經濟比較落后,出臺稅收優惠政策來吸引全國各地的企業到當地入駐納稅,為了方便企業入駐,當地一般是總部經濟模式,即企業可以不用到當地實體辦公,只要企業業務真實,合法納稅就可以了,感興趣的可以找到《李兵講稅君》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