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大豆,施肥的科學與合理,是保障其產量與品質的關鍵所在。以下是針對大豆生長所需的肥料類型及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具體施肥建議: 一、基肥(播種前的須備養分) 基肥作為大豆生長的根基,對于夯實土壤肥力和構建良好土壤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采用有機肥料,并輔以適量化肥。 - 有機肥料種類:如腐熟的農家肥(包括豬糞、牛糞、雞糞等)、堆肥以及紫花苜蓿等綠肥。 - 其作用概述:這些有機肥料不僅提供多方面的營養元素,包括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疏松土壤,從而促進根系的發育。 - 施用量建議:每畝地建議施用1000至2500公斤的有機肥料,具體根據土壤的肥力狀況進行調整。 - 化肥的細分:磷肥如過磷酸鈣、磷酸二銨等,鉀肥如氯化鉀、硫酸鉀,以及氮肥如尿素。 - 磷肥與鉀肥的用途:大豆在生長初期及苗期對磷的需求較高,而過磷酸鈣或磷酸二銨的施用能夠滿足這一需求。而鉀肥則能增強大豆的抗逆性,應對干旱、病蟲害等不良環境。 - 氮肥的施用策略:雖然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功能,但在基肥中氮肥的施用仍需謹慎,避免過量導致根瘤菌活性受抑。土壤肥力較低時,可適量施用尿素;肥力較高時,則可減少或避免氮肥的施用。 二、種肥(播種時的即時營養) 種肥旨在為大豆幼苗提供初期的營養,需注意避免肥料與種子直接接觸,以免造成燒種現象。 - 磷肥的具體使用:磷酸二銨或磷酸二氫鉀是常用的種肥,每畝施用5至15公斤,有助于促進根系的發育和幼苗的生長。 - 微量元素肥的補充:鉬肥如鉬酸銨、硼肥如硼砂等微量元素的補充對大豆的生長亦具有重要意義。其中,鉬酸銨可按每公斤種子2至5克的量與溫水混合后拌種;硼砂每畝用0.5至2公斤與有機肥或細土混合后施于播種溝內。 三、追肥(生長期的營養補充) 根據大豆的生長階段和土壤的肥力狀況進行追肥,重要點關照苗期和開花結莢期。 - 苗期追肥策略:若土壤肥力不足或幼苗長勢較弱,可適量追施氮肥(如每畝施用8至15公斤的尿素),以促進莖葉的生長。但需注意控制用量,避免過度施肥導致徒長。 - 開花結莢期的營養需求:此階段是大豆需肥的高峰期,不僅要補充氮、磷、鉀等大量元素,還需關注微量元素的補充。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能滿足花莢發育對氮的需求,同時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在開花后逐漸下降,因此需額外關注氮素的補充。 - 鼓粒期的特別關注:在鼓粒期,通過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尿素的混合液(如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有助于防止葉片早衰,促進籽粒的灌漿。 四、微量元素肥料的應用(葉面噴施為主) 雖然大豆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不大,但缺乏時仍會影響其生長和產量。因此,通過葉面噴施的方式補充微量元素是必要的。 - 鉬肥的施用:在苗期至開花期,噴施0.05%至0.2%的鉬酸銨溶液,每畝50公斤,能提高根瘤菌的固氮效率。 - 硼肥的作用:在開花前噴施硼肥能促進花芽的分化和花粉的萌發,減少“花而不實”的現象,每畝施用0.1%至0.3%的硼砂溶液。 - 鋅肥的重要性:對于缺鋅的土壤,噴施鋅肥能改善葉片黃化現象,增強大豆的抗逆性。 五、施肥注意事項 - 因地施肥:根據土壤的肥力狀況調整施肥策略,肥沃土壤可減少基肥中的氮肥用量,貧瘠土壤則需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 避免燒種:種肥 鉬元素作為大豆根瘤固氮酶的關鍵構成部分,其作用在于推動根瘤的形成和固氮過程;而硼元素則能助力于大豆生殖器官的發育。在施肥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鉬酸銨作為鉬肥,每畝施用量介于10克至20克之間,與適量細土或化肥混合后施入;對于硼肥,硼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畝施用范圍在0.5公斤至1公斤之間。 在大豆的生長發育階段中,我們需進行適時適量的追肥操作,以滿足其在不同生長周期中對養分的渴求。 - 在幼苗期,若基肥和種肥供應不足,幼苗生長較為孱弱,此時可適量追加氮肥,以促進幼苗的茁壯成長。通常每畝地追施3至5公斤的尿素,可選擇在雨前或結合灌溉進行撒施。 - 到了大豆的花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行,對養分的需求量較大。此時追肥能夠有效減少花莢的脫落,提高結莢率。除了氮肥外,磷肥也是必要的補充,一般每畝追施5至8公斤的尿素和10至15公斤的過磷酸鈣。此外,我們還可以進行根外追肥,即在大豆的盛花期至結莢期,噴灑0.2%至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05%的鉬酸銨溶液,每隔7至10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至3次,以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